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胥扬 周敏)在屈子祠前,独醒亭旁,有一棵300余岁的朴树。树冠圆满宽广、树荫浓密繁茂,整体形态古雅别致。它如同亭前守护神,挺拔高大的身躯年复一年默默贮立在土地上,用荫凉和绿意呵护一代代的子孙,嶙峋粗壮的树干无声地诉说经历的岁月沧桑。
朴树[pò shù](学名:Celtis sinensis Pers.)是荨麻目榆科朴属植物,多生长于海拔100-1500米的路旁、山坡、林缘处。树冠圆满宽广、树荫浓密繁茂,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且寿命长,是中国植物资源中重要的乡土树种。
《诗经.大雅.棫朴》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最早的朴树之名就源于此处,可见朴树的历史十分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这是赞赏周文王用人有方,贤人众多,就像棫朴一样茂盛繁多。古人讲究“前榉后朴”,即榉树(象征中举),朴树(家有仆人)。朴树是美好寓意的承载对象,有的老人常常会将一盆朴树送给离家的游子,寓意着不忘故土,也盼着外出的孩子可以早日回家,所以老人们很少称其为朴树,而是更喜欢称其为相思树。
春天,朴树张开绿色的华盖,充满一派生机。夏日,朴树绿意更浓,飘荡着清香的气息。秋天,朴树撒下满头的华发,装点一片金黄。冬天,朴树舞动虬枝,把遒劲苍凉写在天空。它守护的独醒亭也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汨罗江各渡口,自古以来皆为义渡,每个渡口必于江岸建一座渡船亭,供修理船只和行人歇息候船之用。相传屈原居住汨罗期间,常在这些亭内与渔民农夫、村姑樵子促膝谈心,后人将其中一座亭子命名为“独醒亭”,以示对屈原的怀念。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知县戴嘉猷主持重建,写了《重修独醒亭记》,并勒石立碑(游客如果感兴趣,可解读此碑,特别是“瞻斯亭,能无感也夫!能无惧也夫!”)。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陈钟理移迁独醒亭于玉简山上。清末亭子坍塌,1980年重建。
今日独醒亭四块匾额,两家书法,一为茅盾所书,一为赵朴初所书。说起独醒亭的匾额,还有一段来历:独醒亭重建竣工后,屈子祠管理所向茅盾和赵朴初征求匾额题字。同年,赵朴初先生题字寄来后,制成亭匾挂在独醒亭上。第二年,茅盾的逝世消息突然传来,屈子祠管理所为文坛的巨星陨落而难过的同时,也为独醒亭没有得到他的题字惋惜。谁知茅盾去世后不久,中国文联寄来了茅盾先生的遗墨——“独醒亭”的题字。原来茅盾先生在重病期间并没有忘记管理所的请求,还是题了字,但没有来得及寄出就与世长辞了。现在,茅字苍老,赵字秀丽,对角而悬,相得益彰。
一审:刘嘉玉
二审:胥 扬
三审:谢 江
责编:胥扬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胜利日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同亿万人民共筑新的家国记忆
【讲习所·抗战胜利80周年】习近平:中国永远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学习·知行丨80年,岁月新天
时政微观察丨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社会各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习近平向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十五次双方全会致贺辞
一习话丨“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时政纪录片丨开启充满希望的新航程——习近平主席主持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并举行系列活动纪实
下载APP
分享到